Refik Anadol丨AI 艺术的先行者与新媒体艺术收藏的广阔天地
以数字和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技术发展,正在不断地打开当代艺术的全新世界,为我们创造全新的图景。出生于1985年的土耳其裔美国艺术家雷菲克·安纳多尔(Refik Anadol)就是其中之一。他被称为21世纪的“数字达芬奇”,是数据和机器智能美学的先驱、当今国际最炙手可热的媒体艺术家之一。被誉为当代“筑梦师”的安纳多尔利用数字和人工智能,创造出丰富的沉浸式环境;通过结合光、影、声的沉浸式表演,重塑人与空间的关系,打破了数字世界和真实世界之间看不见的墙。
早在2008年,雷菲克·安纳多尔就创造了“Data Painting”(数据绘画)一词用于形容自己的作品——通过寻找有趣的数据集,以数据用作颜料,以人工智能作为画笔,将数据可视化,创作出元宇宙里的画作、十四行诗和协奏曲。从2014年起,艺术家开始在全球知名博物馆和地标中展出其大型装置艺术:纽约沃尔特迪斯尼音乐厅、蒙特利尔国际数字艺术双年展、奥地利电子音乐节、日内瓦 l'Usine文化中心、德国Zollverein、SANAA设计大楼、伊斯坦布尔现代艺术博物馆、伊斯坦布尔设计双年展、悉尼城市艺术馆、德国吕登沙伊德Lichtrouten艺术节等。
近两年,伴随着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概念的火热和日益普及,越来越多的策展人和普通观众理解了安纳多尔的艺术形式,他的艺术生涯也由此取得了里程碑式的飞跃。在近两年的时间里,他收获了数个大型公共艺术展示和顶尖博物馆展览邀请。
2021年,安纳多尔受邀参加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与神经科学家Taylor Kuhn合作完成装置《空间感》(Sense of Space);2022年5月,安纳多尔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完成了一项“鲜活的建筑:巴特罗之家”的表演,将作品投影在了高迪设计的世界文化遗产建筑——巴特罗之家的外墙上,表演吸引了4.7万名观众到场;同样是在2022年,艺术家和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合作的人工智能艺术项目“无监管”(Unsupervised)堪称艺术家职业生涯的又一里程碑——这一项目是其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线上首次NFT合作的延续,他为博物馆馆藏中可公开的视觉及文字信息构建了机器学习模型“重新想象现代艺术的轨迹”,从而可视化生成了一件艺术作品。
安纳多尔说:“在(元宇宙)这片全新的想象星系中,我们将尝试探索真实可感的叙事。”作为数字媒体的艺术家,他并不仅满足于“线上体验”,而是积极介入现实的建筑空间,连接现实与虚拟世界。结合不同的场地和形式,艺术家的作品囊括了人工智能数据雕塑、现场视听表演、沉浸式体验装置等,让整个建筑栩栩如生,地板、墙壁和天花板仿佛都溶解在无限之中,让曾经肉眼无法看见的东西变得可见;通过沉浸式公共艺术,塑造全新的人与空间、现实与虚拟的关系。
6月29日,雷菲克·安纳多尔的两件代表作品系列迎来了国内首展,于南京德基艺术博物馆正式亮相。博物馆在公共空间中呈现艺术家的《融化记忆 - 记忆痕迹 - 盒子》(Melting Memories - Engram - Box)与《量子记忆概率》(Quantum Memories Probability)两件代表作品。其中,《融化记忆 - 记忆痕迹 - 盒子》在德基一期、二期之间的户外巨型LED屏幕展出,在热闹的城市中心,以波澜壮阔的数字奇观营造出沉浸式的数字环境。《量子记忆概率》在德基广场二期八层的公共艺术区亮相。安纳多尔的两件巨作为南京带来全新的数字体验的同时,探索了如何邀请公众介入艺术的可能。
在《融化记忆 - 记忆痕迹 - 盒子》中,安纳多尔利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神经景观实验室的先进技术,通过收集人类脑电波运动变化,再转化为多维度的视觉结构,使参观者能够体验人脑内部的运动美学,对先进技术和当代艺术结合的可能性提供了全新见解。
《融化记忆 - 记忆痕迹 - 盒子》Melting Memories – Engram - Box,雷菲克·安纳多尔Refik Anadol,基于脑电信号的AI数据雕塑,循环播放,9分钟,图片来源:德基艺术博物馆
《量子记忆概率》则利用最前沿的谷歌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研究数据和算法,探索平行世界的可能性。在安纳多尔的“笔下”,流动于我们周遭的视觉数据被转化成了集体的数字化记忆,在3D影像与声音的包裹里,邀请每个人一起踏入未来世界。
《量子记忆概率》Quantum Memories Probability,雷菲克·安纳多尔Refik Anadol,彩色有声影像,16分钟,循环播放,2021,
图片来源:德基艺术博物馆除了在公共艺术领域的杰出成绩,雷菲克·安纳多尔也在艺术市场上得到广泛的肯定。作为新媒体艺术家的代表,他的作品为新媒体艺术的收藏探索了诸多的可能性。
长期以来,安纳多尔并没有签约代理画廊,而是以项目制合作的形式在世界各地的画廊举办展览。而NFT的出现和在艺术圈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拓展了像雷菲克·安纳多尔这样以数字媒体作为创作媒介的艺术家的藏家群体和收藏的可能性。NFT带来的革新性与可能性,让艺术家开始创作新的系列,“将现实和虚拟的两个不同世界分开”,也为其艺术市场的爆发带来了催化剂。
其中,《Machine Hallucinations – Space: Metaverse》在2021年苏富比香港拍卖中以1800万港元(约220万美元)成交,刷新了亚洲单一艺术家出售的最昂贵NFT收藏品的纪录,作品的收藏者是香港著名区块链投资者和艺术品收藏家Jehan Chu。而在NFT市场整体下滑的情况下,安纳多尔在巴塞罗那标志性的Casa Batlló立面上完成的《Living Architecture:Casa Batlló》以动态NFT和实体艺术双重形式在2022年佳士得纽约拍卖,最终以138万美元成交,是2022年上半年NFT最佳拍卖成绩。在今年刚结束的巴塞尔瑞士展会上,他的“Data Painting”也是展会上少数的基于NFT的艺术作品。截至今年4月,艺术家创作的NFT藏品大约有1.1万件,总售价超过了3000万美元。这些数字证明了,即使在NFT概念退潮的大背景下,艺术家所具有的领先性的概念和出色的视觉呈现,让艺术作品依旧充满价值,而不局限于其所收藏的媒介。
事实上,安纳多尔通常会为作品提供“现实和虚拟”、“实体和NFT”两种不同的收藏可能。艺术家为此解释道:“它们都配有一台展示用电脑和一个特殊的手工激光蚀刻保真证书,以及一个云端备份。我为藏家提供定制电脑,就是为了确保艺术品在最佳条件下呈现。我会负责软件部分——它如何播放、如何工作、如何保存等等。”
随着科技的发展与信息的普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美术馆和艺术机构介入这些最前沿的艺术形式;也有越来越多新一代的年轻的藏家,对于新兴的媒介有着更高的接受度。作为新媒体艺术家的雷菲克·安纳多尔的作品,已经被多家重要博物馆和艺术机构收藏。例如德国卡尔斯鲁厄艺术与媒体中心收藏了他的《Infinity Room: New Edition》(2015);德国藏家Julia Stoschek所创立的Julia Stoschek Collection专注于收藏自1960年代以来的新媒体作品,是新媒体艺术最重要的私人收藏之一,也将安纳多尔的作品纳入其收藏中。
虽然有关如何收藏新媒体艺术、新媒体在艺术市场上前景如何,还存在诸多的讨论和争议。但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许多世界重要的美术馆与博物馆已经开始探讨如何收藏这一新的艺术形式。世界范围内已经有多家专注于展示和收藏新媒体艺术的美术馆:比如德国卡尔斯鲁厄艺术与媒体中心、东京电信互动艺术中心(NTT Inter Communication Center)、奥地利林兹电子艺术中心(Ars Electronica Center)等,大型美术馆像纽约现代艺术美术馆、古根海姆美术馆、澳大利亚白兔美术馆等也都有专门的新媒体艺术收藏部门。如何收藏当下、如何拥有超越时代的收藏眼光,都是美术馆在管理收藏过程中所要面临的重要课题,而如何看待和收藏新媒体艺术,也是当代美术馆所必须面对的课题。
作为国内为数不多拥有丰富馆藏与鲜明收藏脉络的非国有博物馆,德基艺术博物馆在近三十年间建立起丰富且体系鲜明的中国古代艺术收藏脉络,并逐渐构成和完善其中国及国际现当代艺术收藏体系。近些年来,博物馆同时以包容开放的态度和极具前瞻性的视野,开启了数字艺术和新媒体艺术的收藏这一全新命题。2022年的香港巴塞尔艺博会上,德基艺术博物馆从厉蔚阁购入著名NFT艺术家Beeple的重要作品《S.2122 (2023) 》,成为世界上首家收藏Beeple作品的艺术博物馆。同时,本次展览展出的两件雷菲克·安纳多尔的代表作品《融化记忆 - 记忆痕迹 - 盒子》(Melting Memories - Engram - Box)《量子记忆概率》(Quantum Memories Probability)均为国内首展,同时均被纳入德基艺术博物馆的馆藏。
千万年来人类从未间断过对于收藏的热情,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收藏的形式越来越丰富,新媒体艺术的展现形式和成果将不断地颠覆我们的认知。德基艺术博物馆从不同层面、角度切入到当下最前沿、最具热点的知识生成机制中,以前瞻性的态度建构当代艺术收藏。据德基艺术博物馆表示,博物馆在收藏上始终怀着非常包容与开放的心态,去收藏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和不同媒介的艺术品。博物馆相信,新媒体艺术的收藏会在未来迎来更广阔的前景,博物馆也愿意带着开放的态度和持续思考的目光去收藏新兴形式的艺术品,支持、鼓励这一新领域的发展,也回应时代的变化。
“行为艺术之母”、著名艺术家阿布拉莫维奇曾经说过,艺术不应该是对每日新闻的再生产,而是“应该向人发问、应该预测未来”。艺术呼唤着时代的变化,站在时代前沿的艺术家和美术馆一起,拥有更广阔的前景,也在共同创造未来。